首页 > 教育 > > > 正文
教育:在追求创新思维与高考分数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1-05-25 15:32:45

5月23日,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出席人才培养双高论坛。一流大学校长与名高中校长的主旨演讲,吸引了浙江省60多所重点高中校长的关注:如何在追求创新思维能力与高考分数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是大家讨论的聚焦点。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在开场白中说,探索如何有效地贯通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高校与高中需要共同解决的时代课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学与大学育人体系处在相对隔离的状态,无论教学和管理制度都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通过专家学者的对话探讨,能够有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林建华先后担任过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3所大学的校长。他说,过去4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快,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实施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国内大学的科研水、经费和学术队伍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林建华认为,教育改革仍然没有完成破题的任务。

据林建华介绍,最,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俄罗斯、印度高校共同做了一项高校工程学科的比较研究,主要考察大学一、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数学、物理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的能力。结果显示,我国高中学生毕业进入大学,数学、物理的成绩是最好的,批判思维能力也强于印度、俄罗斯学生。

经过追踪调查样本发现,中国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经过4年学下降不少。印度、俄罗斯学生的这方面成绩在上升。最明显的是,美国学生经过4年教育之后,批判思维的能力显著上升。

林建华表示,我们比较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大学教育体系,对学生都会有相当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国内知名大学几位老师向他反映过,大学通识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但是到了高年级就差了很多,到了研究生可能就更差。

林建华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不是真的给了学生应该有的,或者我们希望给他们的素养和能力?教育是不是真正释放出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如果没有,将对我国的人力资源造成伤害和损失。这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需要面对和考虑的。”

高中和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独立的两个“孤岛”,我们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共生长、共育人。尚可校长透露,现在横亘在大学与高中之间有很多的壁垒。其中,一个绕不开的门槛就是高考与高校招生的选才。不可否认的是,今天中学生中有很多高质量乃至于学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的培育出了不少人才。

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角度分析,尚可认为,在众多学生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学有余力,能够比较轻松地考入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中间很多学生是尽全力把考进浙江大学等名校作为奋斗目标。浙江省30多万考生中,能够进入浙大录取线的不到三千人,约为全省高中毕业生的1%。中间尽全力的学生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寻求额外的兴趣和爱好,很少能够深入思考考试之外的东西,小心翼翼,不敢试错。哪怕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每一次考试都全力以赴,争取维持那个成绩。

在某种意义上,目前的高三复应考对创新能力素养有伤害。即便那些轻松考入或者费了很大力气考入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学能力比较强,经过记忆训练,智商比较高,天赋比较好,但是它们进入大学后容易找不到自己进一步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尚可建议,这种“迷茫”现象需要教育研究者、学者、科学家乃至于实践工作者、管理人员一起研究。高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方面像中医一样,对中学教育所缺失的,以至受到伤害的创新素养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和调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转变。此外,在大学、中学贯通,高级学科能力先修课程、研究项目、科技创新、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浙大城市学院罗卫东校长说,大学要向高中生讲好“三堂课”。第一是升学课。大学在“三位一体”招生过程,如何设置选考科目,在自己“螺丝壳里做好道场”;第二是体验课。让高中生走进校园提前体验大学的气质、文化,熟悉大学的要求,激发他们的理想和潜力;第三是预课。在中学适当开设认识大学和专业的科目课程。

对大学的认知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罗卫东建议,中学能不能够在高中阶段腾出一点时间,让大学老师去讲一讲什么叫大学,把高等教育的东西科普给中学生们。(记者 李剑)

标签: 教育 创新 高考 分数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