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 > 正文
校外培训机构或将转型,将面临难度与风险

来源:中国商报网     时间:2021-08-11 16:28: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给校外培训产业带来极大震荡。伴随监管政策的逐渐清晰,学科教育类培训机构和上市企业也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拓展赛道发展的同时,这条转型之路能走得稳,走得顺吗?

学科类培训机构谋转型

在一家大型教育培训公司任职的赵芸(化名)没想到,自己会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策风暴:仅仅存在了16个月,她所在的项目就被公司整体裁撤,部门内成员全部转到其他项目,自己的职级也由主管降至专员,一切又需要重新去摸索、熟悉。

据赵芸介绍,她所在的部门是2020年2月组建的,运营学科类线上培训业务,受“双减”政策影响,在今年6月被公司撤销,原来开设的30余家分校,削减为现在的6家。

壮士断腕般地砍掉学科类培训项目,只是校外培训行业面对“双减”风暴的对策之一,更多机构选择转型,投身到监管尺度相对宽松的非学科类培训、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等赛道。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其实感觉公司高层的心态还是比较稳的,大家心里其实已经预计到校外学科培训会遭到严厉的市场整顿,只是没想到力度会这么大。”某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李天(化名)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道。

李天表示,受政策发布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双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公司旗下所有暑期课程全部暂停,全体老师等待公司进一步通知。“现在公司内部也正在讨论未来该如何转型,从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可能会是一条出路,比如有同事曾经建议让孩子进行英语表演、朗诵的培训以提高口语等。其实就是要从根本上与学科类培训区分开,就连公司的名字可能都要改。”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培训机构及企业早已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猿辅导、好未来、作业帮、VIPKID、高途、豆神教育、学大教育等公司均已宣布向素质教育转型。在网易有道行业合作发布会上,少儿编程、围棋、科学、美术、机器人等六款素质教育产品集中亮相,其打造的有道优课也将为线下机构提供素质化转型方案;豆神教育原大语文学科服务业务也全面转向非学科类服务,推出豆神美育子品牌;鲸鱼培优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公司运营情况稳定,已准备好转型方案,例如推出外教综合素养课,课程内容包括做实验、学跳舞、做手工、讲故事等,让孩子体验到国际学校的综合素养培训。

此外,职业教育也是“押宝”的方向之一。在线教育上市公司高途于日启用新官网域名,同时上线新版App。高途新版官网聚合了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财经、公考、教资、留学、管理、医疗等多类型职业教育业务。学大教育、昂立教育也均展示出探索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决心。

还有企业选择了进入课后托管领域。好未来推出了彼芯课后成长中心,将以开设线下课后成长中心为主要业务模式,招收小学生,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今年6月,天津新东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出现经营范围变更,变更后该校的经营范围出现了素质教育类培训和幼儿园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

转型并非易事

“双减”政策之下,学科类培训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机构纷纷谋求转型。转型是大势所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然而在众多培训赛道已成红海的情况下,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想的各条转型之路就一定能走得顺畅吗?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转型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服务还是智能教育硬件等方向,新进入者都会面临与各赛道老玩家的竞争,而这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最也有一些搞学科类培训的同行前来咨询和取经,表示想转到素质教育培训上来,但转型又谈何容易。虽然二者同属课外培训,可是目标群体、经营方式、课程研发等差异还是很大的,几乎是从头做起。大机构还好,有资金和人力保障,但对于小机构来说,其实是承担不起多大的试错成本的。”河北保定一家小型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谋求转型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转型的难度和风险。以转向体育、艺术等非学科培训为例,一方面,这一领域原本的培训机构已经基本饱和,新的机构加入必定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如果机构按之前“做大”学科类培训的套路,扩大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刺激家长焦虑引发“内卷”,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其步学科类培训的后尘,受到同样严格的监管。

选择转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托育、课后服务等赛道也各有难度。熊丙奇向记者分析,国家对托育服务和课后服务的定位是普惠和公益,培训机构想要发展做大形成产业而从中获利的可行不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虽然是政策风险最小的领域,但难度也颇大,原因在于这两项业务基本围绕技能培训、考证展开,社会需求相对有限,而且同样存在竞争。

将教育做成事业而非产业

不转型可能无法生存,而转型又势必面临难度与风险,对于谋划转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前路究竟该怎么走?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对中国商报记者分析,传统学科类培训的课程、师资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完全是两码事,因此要实现转型,关键就在于课程和师资的突破,才能打造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王清林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以采取合作策略,寻找原赛道上经验相对成熟的机构合作,从而缩短探索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要摒弃过去依靠资本推动实现快速增长的方式,而是和具有良好内容研发能力的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回归到内容为王、质量为基的发展道路上。

多位业内专家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实不论机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谋求转型发展,都需要遵守一项基本准则,即不能再将教育培训完全做成一门产业,而罔顾教育本质。

陈礼腾对记者表示,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若只顾着现金流、跑马圈地、投资回报等商业思维,注定行之不远。

“校外培训机构在转型时,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做大教育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还想通过搞教育培训做大机构、上市,可能怎么转型都会碰壁。”熊丙奇说道。

王清林对记者表示,“双减”政策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其实已经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解决基础教育领域的产业化问题,杜绝资本对教育的绑架,让教育回归到育人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本质上,减少“教育内卷化”造成的全民焦虑问题。而在“双减”政策的规范之下,基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行业将成为一项事业,而非产业。(记者 王立芳 祖爽)

标签: 校外培训机构 技能培训 竞争力

精彩放送